2007年5月19日 星期六

找到屬於自己的聖母峰

http://www.lovekids.idv.tw/prajina/pic5/MtEverest/index.html







我喜歡山,卻「看不起」為了登山而毀了自己雙手雙腳的人,年紀小時,總以為他們為了爬山卻傷了父母恩賜的髮膚,不值也不可取。隨著年歲漸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這種想法依舊,只是大呆不敢再輕看山難受傷的登山客,大呆學會更謙卑地尊敬生命,在人前在人後,在宇宙中,問我為什麼?因為2007年的5月19日,我遇見 Mark Inglis,在台北國際會際中心。



Mark lnglis(馬克英格利斯),今年(2007年) 四十七歲,在2006年5月15日早上七點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登上聖母峰的雙腿截肢攀登者。除了專業登山者,他還是勵志演說家。





▉The Dream



2006年5月15日早上七點,我就站在最高峰,問我怎麼做到的?我出生在紐西蘭,每個紐西蘭孩子都有個夢想,就是成為英式橄欖球隊隊長,當我十一歲時參加橄欖球比賽後,我知道這個夢想永遠不可能實現,因為在橄欖球隊伍中,我實在太矮小。12歲時,我告訴我媽媽,我決定要追隨愛德蒙希拉瑞爵士(全球第一個登上喜馬拉亞聖母峰的紐西蘭人),我選擇了登山作為我的夢想,並希望把登山、工作和我的人生結合在一起。



18歲時,我已經是一位專業登山員。



1982年,當我22歲時,攀登紐西蘭最高峰-庫克山(Mt. Cook),遇到有始以來的最大的暴風雪,因此在山上受困十四天,上山前我70公斤,獲救下山時我39公斤,雖然最後我還是活了過來。



(當 Mark Inglis 在形容自己受困時,用了「Middle Peak Hotel」這山頂中的旅店來形容,雖然旅店中沒有睡袋睡墊。接著,提到下山時,體重的驟減一半,他仍以一貫的開朗樂觀戲稱:這真是最大最有效的減肥法啊!)



即使在知道我受困後,馬上有搜救隊上山,但由於天氣的惡劣,搜救隊仍延遲到6天後,我才被救出。





▉The Challenge



1982年被救出那天早上九點,我的膝蓋以下兩條腿已不見被截肢,這是我面對的第一個挑戰:看到自己的腿變成半截,面對要怎麼再學會走路,要怎麼改變自己的心態。





▉Advantage not Disadvantage



很多人看到我的腿截肢,多抱以同情,我則想「我兩腿截肢,就再也不會被截肢了!」這就是我學會如何改變我的心態,我們每個人都要試著去想「我們的優勢在哪裏?」





▉Embrace change. Take the risk



人生不要怕改變,雖然我是被迫改變!



在2000年,我開始學釀酒,和紐西蘭最大的廠合作。我想我不可能再登山,尤其 Mt. Everest!





▉The Journey



2002年,我再度重返庫克山 (Mt. Cook),我想我要去追我的夢想。我試著用不一樣的心態看我的人生,登山,就像是一段人生旅途,好比登 Everest(聖母峰),必須先由基地營開始。Everest,是人生的最高點,而在營地,每天你做的每一小步,都會決定你會不會登頂;每天你做的每一活動,都會決定你能不能回家。



你必須穿越基地營、暴風雪、冰隙、北坳稜線等攀爬訓練,爬上再爬下,爬上過夜再回來。只要能往上,你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在你眼前 (The Vertical World)。





▉Only half Way through



「Everest 只是人生旅途的一半」,登了頂,你還必須安全回去,對一個正常人來說,登頂後必須保留 25% 力量回程,而對一個雙腿截肢者,我需要 50% 的力量,對我來說,下坡更是困難,因為下坡要用到腳指、腿的肌肉我都沒有。



但我知道我一定要回家,因為我的家人在等我。





▉May 15, 7am. 2006, The summit of Everest! The roof of the world



當你站在世界的屋頂上,你會想到什麼?



在攀登時,你一定要體認一路上,你會看到很多的遺體,他們提醒著我攀爬 Everest 有很多危險,尤其在下撤(下坡回程時)。在 Everest,我再次折斷我的義肢,這是對截肢者的優勢,呵...義肢斷了,再換一隻就好。(這又是 Mark 的另一處樂觀與幽默)



在第二石階時,我遇到了兩個難處:一是我的氧氣罩有了破洞;二是我必須釣升過石崖時,登山義肢不夠長(遠不如正常人的長度)。甚至我的夥伴一人拉著我一人在背面扶著我的屁股很困難的過去。最後,在15日那天早上七點,我人站在 Everest 山頂上。



(這一個橋段是我很想哭很想哭的地方,因為一個夢想的完成,要多少誓約毅力和堅持去信守啊,甚至家人全體的無怨無悔!)





▉Can't & Won't



語言端看你如何使用它 (Language, it's how you use it),有些時候我們常說「I can't」(我做不到),有沒有想過是「I can't」還是「I won't」(我不想做)。在過去的歲月,你說過多少次「I can't」,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不願嘗試,不是做不到!



我認識我太太時,我已經是個專業登山者,我太太對我的想法不是 Mark 會不會去登 Everest(聖母峰)?而是他什麼時候去登 Everest?我們生命中的結果都是我們做出的決定所導致。



我在22歲時失去了雙腿,在47歲失去了兩隻手指,前者非我自願,但後者卻是我下了決定的結果!



(Mark 登 Everest 時兩隻手指半截仍被凍傷而截斷,現場 Mark 舉起了他的手說「現在我去修指甲,他們還會給我打折呢!)





▉Disability?/limbs 4 all



攀登 Everest 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認識提雷。



(提雷:一個一樣雙腿截肢卻沒有義肢,用兩個膝蓋在尼泊爾尖硬坑石地走了二十年的雪巴 Sherpa)



2004年認識他,我向他許下承諾我會給他兩條腿,透過 Everest 的攀爬,我們也幫助了很多殘障人士。



(現場,看六個小時的紀錄帶剪出的 Preview,又是整個想哭,提雷戴上義肢的笑容,黝黑歲月刻畫過的臉露出的靦腆笑容,有個登山響導當場說「這是我這輩子做的最大好事」,有的還當場掉淚。)





▉Nepal S.I.R.C



在尼泊爾有很多婦女為了爬上樹摘果實充當糧食而不慎摔下,脊骨受傷終身必須做輪椅。「not just wheels but live

」但對殘障人士最重要的不是輪椅,是「獨立自主」。





▉for your limit, exceed it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聖母峰,我想用哲人說的話來和大家分享「Only those who look going to for can possing find out how for the below」,只有願意認識自己的人,才有機會挑戰自己的極限;只有挑戰自己的極限,才有機會超越自己的極限。願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聖母峰!



(這句哲人的原文記得很匆促,也許有筆誤)





▉Q & A (網路問題整理及現場開放問題)



★ I.你想再爬一次聖母峰嗎?



Mark:

如果我再攀爬一次 Everest,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做的更好,因為有了前次的教訓和經驗,但目前我不想,因為我家人不想。此外,我們生命中有很多的 Everest,登頂花太多的資源和人力,我們應該把力量放在其他地方。





★ II.接下來的目標是什麼?



Mark:

我想把我的運動食品 PeakFuel 變成一個品牌,並試著幫忙更多人。





★ III.失去雙腿和兩隻手指值得嗎?



Mark:

失去雙腿是意外,失去手指甲我覺得我還是可以彈鋼琴。我知道很多人付出很多金錢攀爬 Everest,但不管要付多少錢,重要還是要靠自己,要有足夠的體力支持自己,不要造成別人的負擔,登頂只是完成旅途的一半,你還要能安全的下撤,而我可以站在世界的屋脊,還可以安全完成下撤,這些是我的經驗,絕對沒有人可以由我身上奪去。





★ IV.你是用什麼心情面對挑戰?



Mark:

我很幸運在很年輕的時候成為一個專業登山者。身為一個登山者,我可以把生命中的每件事都視為一項挑戰,這也是紐西蘭的民族性:「當你發現自己已經被泥土淹沒了,你只能往上看,看看跟自己一樣可憐的人,由他們身上得到啟發。」





★ V.你的母親如何教育你,讓你如此樂觀開朗的面對人生?



Mark:

以前長大要比現在長大更容易,因為現在有太多的事可以分心,從小我家很窮,父母親辛勤的工作,就只為了能實現我們的夢想,在二十歲以前我不是很明白,但二十歲以後,我能體會他們的愛和付出。此外,一個精神導師也是很重要的,你問的這個問題不會有很簡單的答案,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同。但重點:人生要有「熱情」,要有人引導你,我母親就不愛我登山,但她還是讓我做了!



(Mark 的回答很得體,因為有些問題太大,沒有答案。如同 Mark 所言,這場分享,我們只能借鏡,只能感受他的熱情,卻沒有辦法 Copy Mark 的經驗。)





★ VI.你的家人為什麼會肯讓你去?



Mark:

我的家人信任我的這些好友,領隊,我太太甚至和領隊羅素保持連線,羅素會告訴她 Mark 正在做什麼?而我太太會下命令,如果 Mark 不行了,馬上把他送下來。





★ VII.為何選擇由北側攀登,而不是傳統路線的南側?



Mark:

因為在北側的石階海拔較低,生存率高;而在南側遇上暴風雪機會大,此外在北側一開始那一段以車子接駁。



(這段因大呆路線不很了解,恐有失誤,攀登聖母峰的兩條路線:北側西藏攀登、南側由尼泊爾攀登,北側難在北坳和第二石階;南側是傳統路線)





★ VIII.你如何突破你的極限?



Mark:

我是一個很幸運的人,有機會可以體認不同的生活,有機會挑戰生命的極限,有些時候我們太順服,不想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只要跨出你就會了解人的潛能是無限的。





★ XI.你如何設定自己的目標及找出人們的潛能?



Mark:

哇噢~ 這個問題也很大很難回答,總之,要有遠大的夢想,遠大的目標,不管是心中所想還是大聲說出來,然後一步一步努力地完成它。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一樣,要辛勤努力工作才能達成夢想,「上天給你傷殘,是上天給的禮物」很多傷殘是來自心不是來自身。





★ X.在面對死亡時,你是怎麼想的?是全隊的生命重要,還是...



Mark:

「Always scared!」我永遠恐懼,尤其在攀登 Everest 時,如果你不恐懼,就是你不尊敬這些山。



一個登山隊伍,尊重團體是很重要的,尤其我在紐西蘭是專業登山救援隊員,一個好的隊員必須以全隊隊友的安全為最大考量。在受困庫克山(Mt. Cook)的時候,我更擔心上山搜救隊員的生命安全,也因此,我在攀爬 Everest 時,我們和當地救援隊合作,在北坳有人留守監控推進者的速度,一旦有人速度不夠,就隨時叫那人折返。這些都是為了所有隊友的生命安全。



在山上,70% 的心理能力,只剩 30% 的實際能力,你必須忍受痛苦踏出每一步,必須隨時確認裝備,必須隨時考慮要不要折返,不是害怕,是必須確保你有足夠的資源回來。



(多謙卑!這才是登山者,因為愈是登山愈是了解自己的渺小,如果不恐懼,就是你不尊敬山!Mark 同時也是無人駕駛直昇機研發的推廣者,現行計畫與尼泊爾政府合作,於聖母峰設置此類救援系統。)





★ IX.身為大學生,如何面對未來?



Mark:

我只念過兩個星期的大學,但那讓我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大學的功能是個跳板,讓你學會人生的經驗...





(基本上,聽眾問的問題很多沒有深,還有人用英文問,更...完全沒有深度,哈~不過他們的英文很好倒是 -_-|||,還有幾位把台灣的玉山都搬出來了,大呆不知要說什麼?根據我少少十來座的登高山經驗,玉山真的是旅遊路線吧~ 看吧...結果 Mark 回問:玉山有冰坳、冰隙嗎?不是他輕看這東亞高峰,而是曾經滄海難為水啊...)





最後,Mark 秀給我們看他的登高山裝備,有些是異於常人,如:登山腳,為了攀登而做整個鋁合金有彈力可以適應下坡的各種義肢(義靴?),如:因應他的截肢量身做全世界只有一件的七分褲長羽絨褲,如:冰攀專用特輕的冰斧...



我喜歡他最後的那句話,也是第三次眼角不小心進沙的橋段「對我來說,能攀爬一座山峰是我的榮幸,我並不是征服他,因為登頂只是人生旅途的一半」多謙卑的人哪~ 到達基點的那刻只是人生的開始,唯有對大自然心存敬畏才配親近他!



我欣賞 Mark,因為他的謙卑,因為他的樂觀,因為他的夢想!因為他沒有奮力告訴我他有多不後悔,他只是完成了攀爬聖母峰,他只是沒有放棄登山即使在截肢10年後;他只是完成夢想後忙著鼓勵失志的人窗外有藍天,攀爬吧!只有往上爬才能看到自己的聖母峰,就在一片藍天中。



你有夢想嗎?你的夢想大嗎?我沒想過攀登聖母峰,但有一天我會站在基地營白茫茫的雪地上!



想看提雷的笑容嗎?別忘了收看 05/25 Discovery 的「攀越極限」(Everest beyond the Limit)



分享會現場主持人直說,這個由250小時剪輯成六小時的節目她看了不下10次,每次看都還是會起雞皮疙瘩。我也是,光寫下這篇心得,查資料,我就直起雞皮疙瘩,那是一種敬畏,一種景仰,你呢?相信我,你也會起雞皮疙瘩!





Preview 中強打的一段文字:「在山頂上,每走1步,至少要停下來喘個15下」這很難懂吧~ Mark 用了個淺白的比喻:你可以用膠布黏住自己的嘴巴去跑步跑個100公尺後再跑100公尺,然後就跟攀登 Everest 時走了5步的情況差不多!





▉Reference



Discovery Channel_Keep Walking 登峰之旅

http://discoverychannel.com.tw/



Mark Inglis_自傳-Legs on Everest

http://www.legsoneverest.com/



Mark Inglis

http://www.markinglis.co.nz/



Mark Inglis_middle peak

http://www.middlepeak.co.nz/



Mark經營的運動食品公司_PeakFuel

http://www.peakfuel.co.nz/



limbs for all

http://www.limbs4all.com/



Nepal S.I.R.C (尼泊爾脊骨受傷復原中心)

http://www.sirc.org.np/



Sir Edmund Hillary (愛德蒙希拉瑞爵士)

http://en.wikipedia.org/wiki/Edmund_Hillary

http://www.brain.com.tw/temp.asp









以登山杖為旗幟,張開雙手圍成冠冕,舉杖敬大自然!

20th May. 2007 by bigfool

1 則留言:

  1. 大呆,你的「筆記」做的真是鉅細靡遺,

    但你文中的感觸更是富有哲理。

    Everest,靜靜地聳立在那裡,總是等著朝聖者的膜拜。

    Y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