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7日 星期五

編採之五‧由手心找到手背的新聞深度

環境新聞編採實戰營 day one(2007/07/21)的課表

09:00~10:00am. 台灣環境新聞導論/講師:鄭朝陽

10:10~12:10pm. 新聞採訪技巧 & 寫作/講師:鄭朝陽


13:40~15:40pm. 深度新聞採訪報導/講師:江元慶

15:50~17:20pm. 小組討論與實習/講師:趙善意





▉深度新聞採訪報導/講師:江元慶



◆◆何謂新聞



新聞是「人+事件」融和而成,而這只是最初階入門的概念。也是我們一般的「純淨新聞」。



那麼什麼才是進階新聞呢?由「純淨新聞」到「專題報導」就屬於新聞的進階。專題報導又可分成四個層次:「內幕報導、調查報導、精準報導、現場重建」。



「現場重建」再上去才是「報導文學」,這是新聞之最極致。



現在台灣的專題報導成了趨勢,無題不專。老師也建議若對報導文學有興趣,可閱讀「司法無邊」,老師的大作。





◆◆新聞是可以解構的



每個新聞有兩部份:已知和未知





已知包含:先前知識、資料文獻。面對新聞線索,都是由已知去找未知。「北投纜車」為例,由先前知識開始,而資料文獻可以幫助我們找出整個事件的人、事源頭,以成為未來未知的「消息來源」。



有已知的先前知識、資料文獻,和未知的消息來源還不能稱作「專題報導」,只能叫「新聞規格」。



未知的消息來源還可以再切割,分成「顯性」和「隱性」,「顯性」是容易被找到的消息,例如:專家學者、經紀人、發言人...;「隱性」是他們知道這件事但不能講話的人,例如:偵查不公開。





若要把一則新聞變「內幕」,就要看能不能找到「隱性」消息來源,能找到多少。「隱性」也往往成為新聞的活棋。對記者來說很多消息來源是一步步建構起來,要試著把每個消息來源寫下來,三不五時拜訪他,難保有朝一日用上。



如果在「隱性」消息來源不容易找到,那麼就要在「顯性」消息上多著手。



在這個圓圈象限中,誰能把象限放的愈大,誰能報導的格局就愈大!





◆◆如何消化搜集來的資料



當我們把所有的資料都整理出來,如何消化呢?



請用以下四化:新聞故事化、故事個案化、個案數字化、數字新聞化,把新聞說清楚講完整,讓看的人明白。







◆◆新聞的深度



伸出手來,你看到的是什麼?手?手指?手掌?掌紋?



每個人看到一樣東西會有不同解釋,同樣地,對一則新聞,每個人看法、報導角度也不同,若新聞是手心加手指,我們要由我們看到的手心,去找到手背,這才是做到新聞的深度,不然永遠在表面!





▉Reference



司法無邊 (霍克文化出版/代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1265



公民新聞平台

http://www.peopo.org/





(待續)

28th July. 2007 by bigfool

2 則留言:

  1. 你好ㄛ~

    我是從無名網誌推薦點進來滴~

    不好意思看了你的文章...

    嗯!

    祝你人氣多多唷!!

    回覆刪除
  2. hello... 謝謝你的閱讀,歡迎多多參觀 :P





    16th Aug. 2007 by bigfool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