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8日 星期六

編採之六‧動機對了內容一定對

環境新聞編採實戰營 day one(2007/07/21)的課表

09:00~10:00am. 台灣環境新聞導論/講師:鄭朝陽

10:10~12:10pm. 新聞採訪技巧 & 寫作/講師:鄭朝陽


13:40~15:40pm. 深度新聞採訪報導/講師:江元慶

15:50~17:20pm. 小組討論與實習/講師:趙善意





▉深度新聞採訪報導/講師:江元慶



◆◆何謂公民新聞



在台灣沒有一家媒體,會願意讓記者長期關注一個議題十年以上。在今日,新聞是記者在餵養,有大部份的人對新聞不了解就信了,這時有些人不信,就會起來,這就是公民運動,公民新聞。



現在台灣公民新聞的有機背景(即人性、科技、閱聽人,指的是對一則新聞是出自什麼動機,是善意還是惡意)已形成,當一周刊、蘋果日報來台灣的那天已形成。





◆◆新聞是可以建構和解構的



所有人類已知的可分為五個層次:常識、知識、學問、研究、典範。而新聞處理的過程是一種知識,處理完後就變成了常識。



綜合之上(編採之五、之六)發現,新聞可以被建構、被解構的。在建構過程,不可能所有已知、未知的消息來源(圓圈象限)全到位,重點是如何把找到的資料充分利用。



當我們找到資料文獻會很容易被找到的議題設定住。在我們決定要做這個題目時,我們已有先前知識,且先前知識已在我們腦子形成預設,這會左右我們圓圈中的象限(即已知、未知的消息來源,見編採之五)。



老師建議在寫東西時同時查幾個資料庫,如:國家圖書館、中時、聯合報、中央...





◆◆新聞的律動



新聞是流動的,我們必須找出其中的「律動」,當人不同,會導致出現的強度、頻率也不同,例如:拿別人杯子,叫「偷」;拿別人杯子過程中被發現叫「搶」;若拿別人杯子過程中被發現又捅人手臂一刀叫「強盜+傷害」...同 一行為態樣,我和他的互動不同,形成的罪名也不同。



又例如:「移送法辦」,光這個過程就是一長條「鏈」,由

-人犯送派出所,初判

-刑事局,複判

-檢察官

-法院(判)

-二審

-三審(定案)→仍可再審



一個案子由原點到爆發,愈來愈多人知道,這個鏈是一個新聞追蹤的線索,我們必須由此中找出隱性的消息來源,這也意味你能找到的新聞有多大。





◆◆回歸新聞的動機



面對國家安全、大眾有衝突,對新聞有不同解讀時,要回到先前知識,看動機是什麼?是譁眾取寵?是八卦?還是維護民眾知的權利,動機對了,內容一定對。





▉Reference



別對我撒謊:24篇撼動世界的調查報導 (商周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1807



南陽艦魅影 (監察院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69270



公民新聞平台

http://www.peopo.org/









(待續)

29th July. 2007 by bigfoo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