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N5. 變成該死的ID

2008/10/29

我由「武功盡失的ID」變成「該死的ID」(淚),每個星期三是身心受創的日子,老師是真的有「驕傲」的本領,雖然上老師的課常有血流遍地的"哀"



這天,有同學以華語為例,我覺得這段(如末)講的很好ㄡ~ 故分享之...





■I-Coach Demo:要想法子做出加值,別人沒有的競爭優勢



第六、七週繼續教材評析作業大家輪流上台簡報,簡報前,老師以I-Coach一個著名的案例「開示」我們:



I-Coach Demo(Strategy i-Coach Demo)

章節為:Introduction/ What is strategy/ Creating and capturing value

http://www.i-coach.com/(uttssarqcy4man55ptunf4jw)/info/demodetail.aspx



這是由在歐美專門做training教材的公司製作出來的數位教材(Imparta http://www.imparta.com/)



此demo內容是提到若公司在做任何產品在市場上推出,要先有策略。若一開始營利很高,最後可能會賠光光。



價值來自滿足客戶的需求,如果他很冷就給他火,重點是「加值」那部份;如果產品價值很低,別人一下子就爬上去了,所以你要做的是很難爬上去的那一段梯。如果門檻低的生意不要做,效益來自競爭優勢。如果你有競爭優勢,就是梯子,你們公司專有的,別人爬不上去的。



雖然是純講述的課,但講清楚重點,很清楚的表達。





老師播放這段Demo主要告訴我們:做教學設計,不是把有的東西通通就放上去?一定要做比較高階的,難爬的梯子。不然還是「去賣雞排」比較快。





■評析別人的教材,任何論述都要有學理依據



這是我的作業做的不好的原因之一,評析別人的教材,除了點出教材中用的策略外,任何「依據」若在學術界要是書上有說,若是人,要點出哪一位講過的。



而教材中教的好不好、對不對,是自己要去判斷。批評是第一步,目的是後面,要自己做出教材。



老師也有提醒我們,如果評析過程發生以下的問題,要小心:



→如果聽了好像懂,但批評別人不知如何下筆?那麼你能期望別人看完整個flash就懂了嗎?



現在整個臺灣最缺的就是:把教學設計經驗用的很好的人。後來老師又提出血淋淋的句子「你要在平原廝殺賣木炭,還是在高原追求別人達不到的梯子?」。





■同學的教材評析



◆同學A,以故宮青銅器教材為例

http://elearning.npm.gov.tw/



故宮的數位課程常常有「畫面上和旁白不搭」的情況。



結果老師順道說明了有些課程製作的悲慘經過:做到整個團隊換掉,賠違約罰款等等...



老師也提到故宮博物院屬於「總統府」,所有進入故宮的人是特別任用的,毋須公務員任用資格。(O...這我一點都不知道耶~)



然後再把練習、評量說明一次:



練習:小的知識點後馬上有練演。評量:最後的單元與測驗是教學事件之(8)是評量,要看考的好不好,必須由-教的有沒有考,考的有沒有教,出的題目好不好-來看,題目是記憶性的還是知識性的題目。這是目前臺灣數位內容界最大的弱點之一。





◆同學B,以歷史博物館之于右任的書法世界為例

http://www.nmh.gov.tw/zh-tw/Learning/Content.aspx?unkey=31



老師提及:臺灣很多有關美術的,都只有把照片圖片放上去,加上文字,並沒有「賞析」。只有做到資訊的提供,如果只做到這樣,就是在「平原賣木炭」。





◆同學C,以國立教育資料館數學領域學習資源為例 (影片)

78 二元一次方程式在坐標平面上的圖形

http://www.nioerar.edu.tw/math.jsp



這裏老師也有點了一下:30X+10Y=150,這種數學的教法,要先以一堆一堆的概念說明這些可買多少,最後才帶出X、Y。

數學、科學、自然、生物...各領域都有一定的教法,要去看這些領域已形成的教法。





◆同學D,以教育部六大科學教育學習網為例

數學單元/統計

http://science.edu.tw/index.jsp



這個例子是教育部的案子,由師大承接。教育部的課程都教的淺淺的,不夠深。



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統計:生活中每個月的手機費帳單、每個月花費,不同系統商的花費,由「人的生活需求出發」教統計才有意義。



為什麼教育領域做的教材會寫出粗略的學習對象,因為在臺灣有一個現象,在教育領域的人很輕忽teaching。



自從有了eLearning後,eLearning makes classroom naked。



(老師開心地說:這是令人高興的,因為我們還有可為。看看各位能不能爬上梯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梯子。)





◆同學E,以職訓局衣物洗滌不NG為例

http://el.evta.gov.tw/



如何洗衣服要洗乾淨



一個管家在處理衣服,是用什麼task步驟,要先找到管家工作的task,要去問真正的「管家」,而不是問「專家」,「各位問專家SME常常是問錯人的」。專家不是title!(淚~ 原來我工作了三年,都問錯了也靠錯人了 =_= )





◆同學F,以疾病管制局傳染病數位學習網之百日咳為例

http://e-learning.cdc.gov.tw/



那個F同學,就是我啦~ 本想以自己做過的課程為例,請老師指導,發現問題,結果真的問題很多耶,老師問我架構為什麼要這個放,「憑什麼」,「依據」在哪?結果我回答是跟SME討論,卻沒有問真正用的人。還有百日咳的對象是防疫人員,身為醫護人員,不是早就上過這類課程,為什麼要「從頭再講一次」?



我下回交作業,一定不要選自己家的課程啦...(哀)





◆同學G,以Windows XP 電腦小學館為例

http://210.240.112.131/xp/l1/l1.htm





這課程問題很多耶,如「回饋遮住原答題畫面」。用的滑鼠是com port,不符合現況,沒有update到最新資訊,違反認證條文。老師又殷切地提醒:在作作業時,不可以只看功能面,要看其教法教學問題。要看怎麼教,不然會沒有深度。





◆同學H,以僑委會五百字說華語為例

http://edu.ocac.gov.tw/interact/ebook/digitalpublish/MContent.asp?Lang=C



對象是給全球華僑。



我覺得老師在這個語言教材上分析的很精闢,也是想要分享之處。



1.華語教材需要新的topic



過去兩三年的研究,及老外對我們華語教材的反應:以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來說,教材太舊了。



所以現在華語最大需求是能不能做出 new topic,做出一個像「大家說華語」,例如主題為:「周杰倫的華語生活,蔡依琳...怎樣怎樣...」保證一定熱門實用,符合現實。



但事實上現在很困難,困難在「專家」,因為華語專家不知怎麼時候會退位。而專家退了位,他教出來的學生也是一樣的。(這句話好經典喔~~~~)



日前由工業局補助,和日本小學館簽約合作的華語案,第1課教「臺北101大樓」,內容是

「現在我要去101,請問我要怎麼去呢?」

「你現在在松仁路,你可以往...路再右轉....」



試問這個對象是教日本人說華語,為什麼要介紹千里迢迢的臺灣臺北街道,他們會有興趣嗎?



聽到這裏,我忍不住又舉手發問:會不會因為華語教材編撰專家想用「情境文化」來教學,把臺灣文化搬上國際,結果我又錯了...



原來標準答案是:「文化不是介紹街道就行了,要融入文化,是要介紹101的建造始末,仿那一棟大樓,全棟防震,那一整區為何叫A7、A9...這是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下的編號...等等。」



要「賣臺」要「賣最好的最貴的」,而這些是素養,寫不出來是自己沒有素養,這些文化始末可以到報館查。



→就是這句話開始,我就有由「武功盡失的ID」變成「該死的ID」的感覺嚕 (淚),以下還有更血腥的...





2.網頁上教材會用PDF格式是有意義的



因為對象是全球華僑,要能攜帶下載方便。





3.教華語不要想著自己從小說華語就行了



反之,就是不要以為從小說華語就可以教華語,要投入去問問「想學華語的人」→外國人,而不是「專家」。





■小結



1.沒有讀書是寫不出教材的



「真正的SME是自己」,回扣之前所提,因為SME不是學習者,而所謂專家也不是一個title而已。





2.在數位所畢業只會知道兩件事



(1) 原來自己這麼不懂

(2) 不會!就要自己去找資料





■心得



上完了課,我想到我們如果要精進,平時可以訓練:由評析別人的教材開始。



而如果要內審,應該是像衛生署審素材一樣,是由文字稿審起,而不是只有審架構或只有審腳本。



光是在審素材時,就可以challenge很多 (知識樹、適學對象、教學方法...)





9th Nov. 2008 by bigfool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