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0日 星期五

中文變好了?

「寫腳本中文會變好?」最近被頻繁糾正到有此感!雖然常看表弟表妹的blog注音文,自以為中文已經比Y世代好多了,原來-_-|||



▉的與得



到底是ㄔ部的「得」還是白部的「的」啊?好像每次都會有這個問題,「的」的用法之一:



1.當介詞或形容詞,例如:我「的」北插天山泡湯了、巍峨「的」希望之丘。



2.當副詞,例如:努力「的」寫完。後來請教別人才發現目前國小已修訂為「地」,即「的」和「地」當副詞時是相通。



「得」的用法之一:



當介詞放在動詞之後,描述動詞的效果或程度,例如:花開「得」很漂亮。



網站上還有一個很妙的分辨方法:用台語唸唸看,台語音發「ㄟ」的就是「的」,如:我「的」、你「的」;台詞音發「ㄚ」、「ㄗㄡ」或不固定,則多為「得」,如長「得」很美。很好認的方法耶:)





▉需與須



好心虛的兩個字,雖然常寫也常錯。尤其中國方塊字寫久了,愈看愈不對-_-|||,後來找到一個很好分辨的方法:有人說滿足於某種欲望之需要曰「需」,須臾片刻之求曰「須」,有人說:



需=need

須=must



所以說「需」要,必「須」。不過必「需」品卻是這個「需」,因為這是作主動詞的需,是需求。It's interesting, Isn't it?





▉反復、反複與反覆



在做衛生署的課程時,SME寫了一堆「反復」與「反覆」,最後連「反複」都出現了,又是查又是問同事,查到國語辭典才發現,「反復」表示:一遍又一遍,多次重複。「反覆」有三解,其一為「重複,一次又一次。比喻詳慎推求。」因此由課程內容看來用「反復」是來得恰當些。





▉頓號、逗點與句點



有一堆相同名詞時,要用頓號隔開,最後一個是用逗號,或是「與」,例如:武陵四秀是指品田、池有、桃山,喀拉業山;或者:武陵四秀是指品田、池有、桃山與喀拉業山。

而除非是步驟流程的標題,否則每段落結束都要加上句點。

經過以上洗禮,中文應該好了點吧!這些常用常錯的用詞都這樣,更不要說是公文法律統一用字,例如計「畫」,而不是計「劃」,唉~我們這代都這樣了,那中國文詞之美要消失了嗎?





▉Reference



的與得的用法



需與須的比較 (word檔案)



需與須



國語辭典







10th Nov. 2006 by bigfoo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