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23 (59) 大道行 (9) 山海經 (38) 近瞳眸 (41) 奕冷凝 (61) 春之替 (14) 科技瘤 (35) 神的話 (8) 現形記 (46) 番外篇 (2) 微世界 (12) 愛無礙 (31) 瑜伽經 (4) 頑張て (35) 維他命 (7) 緒不斷 (63) 蓬萊遊 (23) CPR (2) Miracle (11) の花嫁 (6)

關於我

關於我
保持你的心驚奇於每日生命的奇蹟,則你的痛苦會比快樂多一份奇妙~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N5. 變成該死的ID

2008/10/29

我由「武功盡失的ID」變成「該死的ID」(淚),每個星期三是身心受創的日子,老師是真的有「驕傲」的本領,雖然上老師的課常有血流遍地的"哀"



這天,有同學以華語為例,我覺得這段(如末)講的很好ㄡ~ 故分享之...





■I-Coach Demo:要想法子做出加值,別人沒有的競爭優勢



第六、七週繼續教材評析作業大家輪流上台簡報,簡報前,老師以I-Coach一個著名的案例「開示」我們:



I-Coach Demo(Strategy i-Coach Demo)

章節為:Introduction/ What is strategy/ Creating and capturing value

http://www.i-coach.com/(uttssarqcy4man55ptunf4jw)/info/demodetail.aspx



這是由在歐美專門做training教材的公司製作出來的數位教材(Imparta http://www.imparta.com/)



此demo內容是提到若公司在做任何產品在市場上推出,要先有策略。若一開始營利很高,最後可能會賠光光。



價值來自滿足客戶的需求,如果他很冷就給他火,重點是「加值」那部份;如果產品價值很低,別人一下子就爬上去了,所以你要做的是很難爬上去的那一段梯。如果門檻低的生意不要做,效益來自競爭優勢。如果你有競爭優勢,就是梯子,你們公司專有的,別人爬不上去的。



雖然是純講述的課,但講清楚重點,很清楚的表達。





老師播放這段Demo主要告訴我們:做教學設計,不是把有的東西通通就放上去?一定要做比較高階的,難爬的梯子。不然還是「去賣雞排」比較快。





■評析別人的教材,任何論述都要有學理依據



這是我的作業做的不好的原因之一,評析別人的教材,除了點出教材中用的策略外,任何「依據」若在學術界要是書上有說,若是人,要點出哪一位講過的。



而教材中教的好不好、對不對,是自己要去判斷。批評是第一步,目的是後面,要自己做出教材。



老師也有提醒我們,如果評析過程發生以下的問題,要小心:



→如果聽了好像懂,但批評別人不知如何下筆?那麼你能期望別人看完整個flash就懂了嗎?



現在整個臺灣最缺的就是:把教學設計經驗用的很好的人。後來老師又提出血淋淋的句子「你要在平原廝殺賣木炭,還是在高原追求別人達不到的梯子?」。





■同學的教材評析



◆同學A,以故宮青銅器教材為例

http://elearning.npm.gov.tw/



故宮的數位課程常常有「畫面上和旁白不搭」的情況。



結果老師順道說明了有些課程製作的悲慘經過:做到整個團隊換掉,賠違約罰款等等...



老師也提到故宮博物院屬於「總統府」,所有進入故宮的人是特別任用的,毋須公務員任用資格。(O...這我一點都不知道耶~)



然後再把練習、評量說明一次:



練習:小的知識點後馬上有練演。評量:最後的單元與測驗是教學事件之(8)是評量,要看考的好不好,必須由-教的有沒有考,考的有沒有教,出的題目好不好-來看,題目是記憶性的還是知識性的題目。這是目前臺灣數位內容界最大的弱點之一。





◆同學B,以歷史博物館之于右任的書法世界為例

http://www.nmh.gov.tw/zh-tw/Learning/Content.aspx?unkey=31



老師提及:臺灣很多有關美術的,都只有把照片圖片放上去,加上文字,並沒有「賞析」。只有做到資訊的提供,如果只做到這樣,就是在「平原賣木炭」。





◆同學C,以國立教育資料館數學領域學習資源為例 (影片)

78 二元一次方程式在坐標平面上的圖形

http://www.nioerar.edu.tw/math.jsp



這裏老師也有點了一下:30X+10Y=150,這種數學的教法,要先以一堆一堆的概念說明這些可買多少,最後才帶出X、Y。

數學、科學、自然、生物...各領域都有一定的教法,要去看這些領域已形成的教法。





◆同學D,以教育部六大科學教育學習網為例

數學單元/統計

http://science.edu.tw/index.jsp



這個例子是教育部的案子,由師大承接。教育部的課程都教的淺淺的,不夠深。



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統計:生活中每個月的手機費帳單、每個月花費,不同系統商的花費,由「人的生活需求出發」教統計才有意義。



為什麼教育領域做的教材會寫出粗略的學習對象,因為在臺灣有一個現象,在教育領域的人很輕忽teaching。



自從有了eLearning後,eLearning makes classroom naked。



(老師開心地說:這是令人高興的,因為我們還有可為。看看各位能不能爬上梯子,找到屬於自己的梯子。)





◆同學E,以職訓局衣物洗滌不NG為例

http://el.evta.gov.tw/



如何洗衣服要洗乾淨



一個管家在處理衣服,是用什麼task步驟,要先找到管家工作的task,要去問真正的「管家」,而不是問「專家」,「各位問專家SME常常是問錯人的」。專家不是title!(淚~ 原來我工作了三年,都問錯了也靠錯人了 =_= )





◆同學F,以疾病管制局傳染病數位學習網之百日咳為例

http://e-learning.cdc.gov.tw/



那個F同學,就是我啦~ 本想以自己做過的課程為例,請老師指導,發現問題,結果真的問題很多耶,老師問我架構為什麼要這個放,「憑什麼」,「依據」在哪?結果我回答是跟SME討論,卻沒有問真正用的人。還有百日咳的對象是防疫人員,身為醫護人員,不是早就上過這類課程,為什麼要「從頭再講一次」?



我下回交作業,一定不要選自己家的課程啦...(哀)





◆同學G,以Windows XP 電腦小學館為例

http://210.240.112.131/xp/l1/l1.htm





這課程問題很多耶,如「回饋遮住原答題畫面」。用的滑鼠是com port,不符合現況,沒有update到最新資訊,違反認證條文。老師又殷切地提醒:在作作業時,不可以只看功能面,要看其教法教學問題。要看怎麼教,不然會沒有深度。





◆同學H,以僑委會五百字說華語為例

http://edu.ocac.gov.tw/interact/ebook/digitalpublish/MContent.asp?Lang=C



對象是給全球華僑。



我覺得老師在這個語言教材上分析的很精闢,也是想要分享之處。



1.華語教材需要新的topic



過去兩三年的研究,及老外對我們華語教材的反應:以Chinese as second language來說,教材太舊了。



所以現在華語最大需求是能不能做出 new topic,做出一個像「大家說華語」,例如主題為:「周杰倫的華語生活,蔡依琳...怎樣怎樣...」保證一定熱門實用,符合現實。



但事實上現在很困難,困難在「專家」,因為華語專家不知怎麼時候會退位。而專家退了位,他教出來的學生也是一樣的。(這句話好經典喔~~~~)



日前由工業局補助,和日本小學館簽約合作的華語案,第1課教「臺北101大樓」,內容是

「現在我要去101,請問我要怎麼去呢?」

「你現在在松仁路,你可以往...路再右轉....」



試問這個對象是教日本人說華語,為什麼要介紹千里迢迢的臺灣臺北街道,他們會有興趣嗎?



聽到這裏,我忍不住又舉手發問:會不會因為華語教材編撰專家想用「情境文化」來教學,把臺灣文化搬上國際,結果我又錯了...



原來標準答案是:「文化不是介紹街道就行了,要融入文化,是要介紹101的建造始末,仿那一棟大樓,全棟防震,那一整區為何叫A7、A9...這是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下的編號...等等。」



要「賣臺」要「賣最好的最貴的」,而這些是素養,寫不出來是自己沒有素養,這些文化始末可以到報館查。



→就是這句話開始,我就有由「武功盡失的ID」變成「該死的ID」的感覺嚕 (淚),以下還有更血腥的...





2.網頁上教材會用PDF格式是有意義的



因為對象是全球華僑,要能攜帶下載方便。





3.教華語不要想著自己從小說華語就行了



反之,就是不要以為從小說華語就可以教華語,要投入去問問「想學華語的人」→外國人,而不是「專家」。





■小結



1.沒有讀書是寫不出教材的



「真正的SME是自己」,回扣之前所提,因為SME不是學習者,而所謂專家也不是一個title而已。





2.在數位所畢業只會知道兩件事



(1) 原來自己這麼不懂

(2) 不會!就要自己去找資料





■心得



上完了課,我想到我們如果要精進,平時可以訓練:由評析別人的教材開始。



而如果要內審,應該是像衛生署審素材一樣,是由文字稿審起,而不是只有審架構或只有審腳本。



光是在審素材時,就可以challenge很多 (知識樹、適學對象、教學方法...)





9th Nov. 2008 by bigfool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