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場大綱是故事大綱後討論或修改的好時機,次數不限,不然等到進入劇本寫作時要改就累人了。
▉塊狀分場
塊狀分場:一種分場的發展與理論
以「中央車站」為例,共可以分成五、六個塊狀:
約書亞的陀螺
塊狀一:開場~約書亞變孤兒
塊狀二:約書亞變孤兒後~朵拉從人口販子中救了約書亞搭車跑走
塊狀三:朵拉救了約書亞後~朵拉留約書亞在車上讓車子開走
塊狀四:車子開走後~朵拉躺在約書亞的腿上兩人真正交心
塊狀五:朵拉躺在約書亞的腿上~兩人到另一村落找約書亞爸爸,沒想到爸爸不在
一齣劇本先利用塊狀分場切割完後,每一塊狀分場至少可以再細分10場分場大綱。
▉劇本中的試驗
在故事大綱完成後,進入分場大綱前,先想一想故事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劇本角色有沒有在其中得到試驗,透過一種薰染或歷練得到的試驗?讓觀眾讀者可以由他的試驗過程,得到一點新收獲、新生命力,甚至新的更新。
例如「中央車站」的塊狀三,就是一種試驗,所有的角色在戲中一定要被推落到谷底,而且谷底不只一次,可能有二次三次,試驗才會到最深。而到了最深的谷底要能翻身,所有的戲都是這樣。我想這就是所謂的高潮起伏?
▉分場大綱的寫法
通常九十分鐘的劇本,若是喜劇約有80~100個分場大綱 (喜劇調性快),1000多個鏡頭;若是悲劇約有50~60個分場大綱 (悲劇調性慢)。以600字稿紙來說,30分鐘的劇本約寫17張,60分鐘的劇本約寫36張,90分鐘的劇本約55~70張。
分場大綱要怎麼寫呢?通常「時空的改變」就要分場,例如由家居移到公園,由白天到黑夜。對編劇而言重要的是分場,而不是分鏡,分鏡是導演的事。分場大綱是不會有台詞的,有台詞的叫劇本。
e-Learning的腳本和劇本不同之一,就是「分鏡」吧,分鏡是教學設計寫,而寫到多細更是難以界定,其實,教學設計和後製美術更承受一點點戲劇中導演的工作,至於或多或少,就這要看兩者角色的合作模式和功力。這也是呆最傷腦筋之處,寫出來的腳本只是故事或課程的主軸,並不很希望後製完全照著做,能多一點點轉化,否則做出來跟腳本一模樣,有時還真是不能承受,唉~ 如何是好?
以此為例 (這是大呆根據自己的故事大綱胡皺發展出來的分場大綱-_-||| )
S:表示場次,所以「S:1就是第一場戲」
時:表示時間,通常有「日、午、夜、晝、昏」寫法
△:表示這場戲中的動作,必須空兩格後寫,第二行時要降一格,不可與第一行齊頭。
資料鏡頭:例如由白天跳到晚上的戲,雖然可以在動作中交代,但也可以在其中穿插一個夕陽鏡頭,作為交代,這也是資料鏡頭之一,資料鏡頭可以由編劇寫,也可以不寫,讓導演交代。如例中的[S:2]
這一堂課的作業:先看30分鐘的電影,然後撰寫出分場大綱,這是約二十年前的日本電影(混蛋:替開車的人想一想),約有10~12個分場大綱。
22nd Jul. 2006 by bigfool
你好~
回覆刪除空間分析意指場景分場
那請問分場是否要分析鏡頭??
鏡頭的運鏡要分析(寫)出來嗎??
謝謝~
謝謝~
回覆刪除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