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23 (59) 大道行 (9) 山海經 (38) 近瞳眸 (41) 奕冷凝 (61) 春之替 (14) 科技瘤 (35) 神的話 (8) 現形記 (46) 番外篇 (2) 微世界 (12) 愛無礙 (31) 瑜伽經 (4) 頑張て (35) 維他命 (7) 緒不斷 (63) 蓬萊遊 (23) CPR (2) Miracle (11) の花嫁 (6)

關於我

關於我
保持你的心驚奇於每日生命的奇蹟,則你的痛苦會比快樂多一份奇妙~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每個人都是「第一人稱複數」

分裂性身分錯亂症(DID: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corder),又稱多重人格錯亂。



中年已婚生子的康麥倫.魏斯特(阿康)在童年時期遭受外婆及媽媽不止一次的性侵犯,事情發生時,為了保護自己免於沈溺在這種恐怖經驗中,阿康的心靈讓自己和這些事情「分離」開來,分離開的部份帶走了受虐的記憶與感受,就像我們把一張入目不堪的照片藏在櫃子最底層。這是一種防衛機制。而這個防衛機制完美地表現在成年阿康的幸福家庭與成功事業上,直到阿康中年發病前。





「經歷過兒時性虐待的孩子,身心難免遭受到某種程度的創傷。要想全身而退,幾乎是不可能。」



就在阿康在動了第四次瘻管發炎手術後,重大的生理心理衝擊下,這張不堪的照片被人由灰塵中挖了出來,原本分離開的部份一個個地由阿康心靈冒了出來,重演當年遭受的虐待,就像電影小記裏的「倒敘」。





「孩子,我勸你還是不要打開這個罐子!你知不知道罐子裏頭裝的都是蛆。」



阿康太太努力追溯這張照片的來源,阿康的舅媽勸她不要打開這個充滿蛆的罐子。因為大家都是「共犯」-不只阿康的外婆、媽媽,還有阿康的爸爸!他是默認一切發生的人。「在經常發生虐待事件的家庭裏,往往都會存在著一種三角關係:施虐者和受害人,加上一個明明知道有這麼一件事情,卻矢口否認它存在的家人。這個第三者在事情發生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我不再是我,我變成了我們」



接管阿康的分身有二十四個:個性爽朗的巴特-28歲男子、精明強悍的雷夫-40來歲男子、好色的浪子-40來歲男子、害羞的塵兒-12歲少女、刻薄暴戾的史威奇-8歲男孩、活潑開朗的安娜-4歲女孩、鬱鬱寡歡的翠迪-4歲女孩,也是安娜的孿生姐妹;崔西、基特、尼奇、小湖、玩具仔、凱西等六個6歲小男孩;巴特的好友凱爾-28歲男子、冷酷的老天-30歲男子、瘦長的凱斯-15歲少年、原始人老鯊、和善的精靈、溫柔理性的裴爾、憂傷的大維-4歲男孩、口吃膽小的克雷-8歲男孩、沈靜瘦弱的莫札特-6歲男孩、聰明健談的懷特-10歲男孩、害羞的喜兒。



「陌生的旅客提著行囊到我經營的傷心旅店,住進心靈中早已客滿的房間,有些只逗留幾天...有些一住進來就賴著不走...這些人都是我的分身。」





「我知道我罹患了分裂性身分錯亂症」



阿康在這本自白式的寫作中最後的一個治療師擬了一份名單,單子上列出所有參加錄影的分身,把阿康和分身們的形象、言談紀錄在錄影帶上。由看帶子中,阿康終於面對現實地接受自己多重人格身份。



這段病發期間,阿康還利用函授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論文就是自己多重人格的親身經歷。「期待不好的事情發生...就像一群沾滿果醬的紅螞蟻,黏答答的攀附在你身上...甩也甩不開。你努力去想別的事情...但不到十秒鐘,你的思想就會被引回到那群紅螞蟻上。」阿康比別人幸運的一點是多了一個沒有逃走的妻子,還有純真又獨立的早熟稚兒。所以他走了過來,成功地擺脫這群吸血紅螞蟻。那其他DID患者呢?





「全世界哪樣東西最讓我感到恐懼和痛苦?...我最怕的是一根否認的耙子...」



曲終,阿康在一場主題是「連結」大型演講中,分享了自己一生中的連結。



「我共有二十四個心理學上所說的他我,我管他們叫我的分身...這一生中,我不只要努力跟我這群夥伴-共同居位在這個身體裏的二十五個人-連結在一起。事情沒那麼簡單,這一輩子我總是覺得,我跟週遭的人疏離,沒能連結在一起...兒時受虐經驗就像一件骯髒的、沾滿油漬的衣服,永遠黏附在你身上,怎麼脫也脫不下來,因此,你只好日日夜夜穿著這件衣服過日子-穿著它,處理你的一切人際關係...全世界哪樣東西最讓我感到恐懼和痛苦?我最怕的,倒不是凱兒(阿康兒子)會把我當成瘋子,也不是瑞琪(阿康太太)不再愛我,更不是我會回到精神病院。我最怕的一根耙子,,我管叫他否認的耙子。從我四、五歲開始,這根耙子就一直扒著,刮著我的身體,日日夜夜發出陰森可怖的聲音。它逼迫我否認曾經發生在身上的事情,否認我的親人曾傷害我,否認我是一個具有多重人格的人。...謝天謝地,我終於放下這根耙子...我開始接受和了解我究竟是誰、我怎麼會變成這樣的一個人。我終於跟我自已-很多個自己-重新連結在一起。」





===============================================================

對受虐性侵事件的關注讓我都不禁懷疑自己前輩子是受害者。自以為地判定這是所有傷害事件中「後遺症」最無窮的一個。



一個月前,在書店買了這本書,真不敢相信我只看了它一眼。我居然對書「一見鐘情」:) 而它並沒有令人失望的一舉攻城,攻下我心中的城門,大概花了不到一個星期看完了近四百頁的第一人稱複數。至今仍對作者赤裸自白、精確比喻驚嘆不已,而其中也要歸功於譯者流暢筆觸。



誠如其他文明病,「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格分裂的傾向。比方說:你開車沿著高速公路行駛,忽然神遊物外,一顆心不知飄蕩到何方,當你醒覺過來時,你發現你已經把車子開到高速公路的出口,這是一種平常的人格分裂。在不同的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這類狀況。」



DID並不特別,只是被忽視,被不適任或未受嚴格訓練的治療師。阿康也曾遇到不好的治療師,這時他的分身們爭先恐後地抗議起來「又是一位治療師!他根本不認識我們。如果他用卑鄙下流的手段對待我們,那我們該怎麼回應?...呃~很多病人在這兒向他訴說心中的秘密喔。」



「罹患DID的人,平均得待在精神病院七年,才會獲得真正的診斷和治療...沒有經驗的治療師,甚至誤診為癲癇症發作...」



原來不論是誰,每次看醫生都要冒一些風險!



我覺得這本書提到一個徵結點:面對事實,接受才能自我重建,否則單純的歸罪或寬恕都不能讓受傷的心靈回復到最初。一開始阿康用「我是一個瘋子」來粉飾太平。沒有人會承認事實,沒有人會把「冒煙的槍」交出來。阿康只有相信自己是個瘋子,才能把現狀合理化,更可以說服自己從沒有人傷害過自己,自己的童年是美好完全無缺的。阿康自己就是那一枝冒煙的槍。直到最後,卸下了耙子,阿康是少數由DID走出來,和很多個自己和平共處的人。





你是DID嗎?我想我是,起碼是個輕微的DID。我和善妒的4歲小女孩、理智的35歲女士、夢幻的18歲少女、衝動的20歲少年連結在一起。





▉Reference



康麥倫.魏斯特博士 Cameron West Ph.D

http://www.cameronwest.com/









22nd Feb. 2007 by bigfoo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