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23 (59) 大道行 (9) 山海經 (38) 近瞳眸 (41) 奕冷凝 (61) 春之替 (14) 科技瘤 (35) 神的話 (8) 現形記 (46) 番外篇 (2) 微世界 (12) 愛無礙 (31) 瑜伽經 (4) 頑張て (35) 維他命 (7) 緒不斷 (63) 蓬萊遊 (23) CPR (2) Miracle (11) の花嫁 (6)

關於我

關於我
保持你的心驚奇於每日生命的奇蹟,則你的痛苦會比快樂多一份奇妙~

2005年8月31日 星期三

實體大學真的會消失嗎?

在查詢網路大學的資料時, 發現了這篇文章: 「如果大學都消失了...」

(http://blog.xuite.net/twinhead/eLearning/3655201), 源自教育部決定自94學年度起三階段式的開放網路大學的設置與經營發想, 會嗎? 虛擬真的可以(或是真的想)代替實體嗎?



站在教育的角度, 我也贊成C+E的混成, 因為學習不只是文憑, 不只是白紙黑字的阿拉伯字, 是人和人的互動, 有感情, 有人文的牽絆....



不論是什麼樣的數位學習: 行動學習, 線上學習也罷~ 網路大學不會取代實體大學, 會增加會多元化, 但依舊並存. 如同這篇blog所分享, 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怎麼變, 只有「謙虛地面對未來的世界」, 才能共榮共存於地球上.







1st Sep. 05 by bigfool

2005年8月17日 星期三

學習引言 e-Learning quote

▉ 學習引言



The teacher if he is indeed wise does not teach bid you to enter the house of wisdom but leads you to the threshold of your own mind.

-Kahlil Gibran, Syrian symbolist poet and painter



這是最受感動的學習引言,也是最合自己教學理念的引言!



查了一下原文應該是:

[ The teacher who walks in the shadow of the temple, among his followers, gives not of his wisdom but rather of his faith and his lovingness.

If he is indeed wise he does not bid you enter the house of wisdom, but rather leads you to the threshold of your own mind. ]



選擇這段文字其實不很客觀,分不清楚究竟是喜歡紀伯倫的原因,還是文字本身的吸引力,不過,可以明確知道地:以前總以為英文不太好,而看了許多原文後,這才發現自個兒的中文也不足以表達出來英文原文的力與美 -_-''

這一段出自於紀伯倫「先知」中的「論教悔」。



王季慶的翻譯竟有些文言:(可惜~ 本來我最愛他翻的先知... ^_^||| )



「在那廟宇的陰影下行走在他弟子中間的教師,他給予弟子的毋寧是他的信心和愛。而非他的智慧。如果他確實明智,他不邀你步入他智慧的宮室,毋寧引領你到達你自己心智的門檻。」



於是查了另外的翻譯(大陸同胞),耶~ 很白話的翻法 (喜歡這樣的翻法 ^_^ )



「在那廟宇的陰影下行走在他弟子中間的教師,他給予弟子的毋寧是他的信心和愛。而非他的智慧。如果他確實明智,他不邀你步入他智慧的宮室,毋寧引領你到達你自己心智的門檻。」



在先知中,有一個觀點被衍生出來,也是自己最喜愛先知的原因之一: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產生於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

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雖然他們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奮力以求與他們相像,但不要設法使他們肖似你,因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滯戀昨日。」(先知/論孩子)



每個人都有他不一樣的地方,這是每個生命體的個別化,一個老師(教授者,傳達者)能傳達些什麼呢?沒有影印本,也不是複寫紙,藉由各種方式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信念和愛,即使原想傳達的知識、智慧也會因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無心插柳地變得和原些有

所出入,像是「青出於藍勝於藍」一般。



學習本身迷人的地方在:同一份東西,在十位學習者看來都不一樣,也許變成了十份東西,須要矯正他們嗎?不,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的思想承載所能承載的。



「五歲以前給他愛,五歲以後給他紀律;只要愛的夠,紀律就不難」這是在一個體制外幼稚園的經驗,一位很資深的老師這麼說著,當然愛不是溺愛,「愛可以遮掩一切過犯」聖經上這麼說著。



在現今這麼要求速成的世代,這樣的學習也許太慢太不可思議,卻讓學習自由地飛翔,如果用這樣的眼光來看,師者,真的只是「聞道有先後」,誰說:老師一定是學生心目中的老師呢?



---------------------------------------------------------------------------------------------------------



I have lived some thirty years on this planet, and I have yet to hear the first syllable of valuable or even earnest advice from my seniors.

- Henry David Thoreau



這是最能反應在自我學習的引言!





它的整段出處和翻譯:



I have lived some thirty years on this planet, and I have yet to hear the first syllable of valuable or even earnest advice from my seniors. They have told me nothing, and probably, cannot tell me anything, to the purpose. Here is life, an experiment to a great extent untried by me; but it does not

avail me that they have tried it. If I have any experience which I think valuable, I am sure to reflect that this my Mentors said nothing about.



[ 我在這星球上活了三十年,從我的老前輩那兒,我還沒聽到可稱得上有價值的或熱情忠告的第一個音節,他們什麼也沒有告訴我,可能也告訴不了我什麼中肯的話。這就是生命,一個大部分沒被我體會過的經驗,他們雖然體會過了,可是對我卻沒用。如果我得

了什麼我覺得有價值的經驗,我一定會想:這個經驗,我的「指導人」壓根兒還沒提過呢。]



如果了解Henry David Thoreau這人的生身,會更喜歡他,他的簡樸生活,他的抗議奴隸制度,他的有關大自然的文章....

( http://www.americancorner.org.tw/AmericasLibrary/category/page/jb/nation/thoreau_1.htm )



而這段應來對老年人很不敬是嗎?其實不然,在我這個學習者所接收到的是「這就是生命,一個大部分沒被我體會過的經驗,他們雖然體會過了,可是對我卻沒用。」這就像人類永遠不能由歷史中得到借鏡,因為每段歷史的人物不同,只能親身體驗,才知道不

同在那裏。沒錯,我是個經驗論者,相信學習和過往經驗的連結,相信在「媳婦煎魚」的故事中,總有一位媳婦會出錯,會問原因的 :P





PS :

用了很傳統的方法,一個個慢慢地查,由作者到引言出處,最讓人驚奇地是穿梭在英文與中文之間,作者與譯者所要表達,所要展現的文字- 他自己!不過沒有查完整,所以還是選擇了心目中的紀伯倫,他和自己想像中的教育方式契合:生命教育應優先於認知教

育。



在「論教悔」中的末了是很好的結語

And he who is versed in the science of numbers can tell of the regions of weight and measure, but he cannot conduct you thither. For the vision of one man lends not its wings to another man.

And even as each one of you stands alone in God's knowledge, so must each one of you be alone in his knowledge of God and in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

「經研數字科學的人,可以告訴你計算與測量的方法,卻無法指引你前去的彼處,因為一個人想像的翅膀不能借給別人,就如每個人單獨存在神的心目中,而大家也必須單獨認識神與地球。」

是因為信仰的關係?喜歡先知中對「愛」和「神」的詮釋 :P





完成於 3th Aug. 2005 by bigfool

2005年8月1日 星期一

凡是文明人走過的地方, 就變成沙漠





凡是文明人走過的地方,就變成沙漠



「凡是文明人走過的地方,就變成沙漠」這跟聽到「我們都是罪人」帶給我的震憾一樣大。一趟山野生態之行,看看我們究竟對大自然做了什麼,連帶也對這片土地原始住民 ( 動植物甚至原住民 … ) 的毫不留情!



●邵族:一個比黑面琵鷺還少的民族



「一個民族要能延續、傳承,至少須要六千人以上」老師這麼說。而眼前這個靠湖泊為生的台灣第十族,竟然僅存不到三百人 ( 據統計現今已稍增加至三百人 ) 。



踏進標示邵族的方形拱門,映入眼簾的是 921 遺留的紀念物 - 小怪手,小怪手身上有美麗的彩繪,如果除了去原住民特色的彩繪,該是怎麼的滿目滄夷?這遍小小的園地是 921 後多方奔走爭取來的安身立命邵族文化復育社區,兩長排是砍竹割茅自力建造的組合屋,沒有冷氣,沒有過多的現代設備,一眼就可以望盡由門口到門後的簡單的讓嚮往簡單生活的我?步了 …



簡單的住所並沒有擊倒這裏的人,真正的憂心來自政府一聲令下:要拆了蓋大飯店。民國政府錯誤的政策,未將族人的土地劃編為「原住民保留地」,以致大部分的土地被漢人和地方政府騙走,或半強迫的徵收,致使族人無地可耕。現在只是面臨另一個政府的「合理剝削」,再加上媒體強而有力的背書,於是乎受災戶變成了真正佔地不還的鴨霸 … 。



在滿是歷史照片的陳列室兼圖書館,具邵族血統的 63 年次 陳 先生,一臉的靦腆,內向的他在講到族人的事,卻也忿忿不平起來。本來嘛 ~ 日月潭和邵族是連在一起的,日月潭沒有了邵族,不過只是一個人工湖,這樣的一個人工湖可以在歐洲、美國、日本 … 。日月潭因為有邵族而增色,它的觀光賣點不是大飯店,不是五星級渡假村,是不同節奏的杵音,是橫涼在一旁的獨木舟,是每年一次的播種祭,是移植祭的盪鞦韆 … 。



這讓我想起了士林夜市的改變:士林夜市聞名的就是那份擁擠攤攤相臨,東西似乎也特別好吃了起來,這就是觀光!看的是那個地區那個國家的風俗民情,文化特色,然而在上位者卻用四面水泥屋,把每一攤規劃地劃分出來,這樣士林夜市和一般餐館有什麼不同? ( 除了火災安全的考量外 ) 。好比亞洲第一高樓 101 大樓,彷彿是經濟力量的象徵物,而走進去多是由國外原封不動 COPY 過來的擺設、陳列、品牌 … 這跟國外的 Shopping Mall 有什麼不同?



很熱心的 空空 小姐提到了全球邵族之友會, 鄭老師說沒問題,我們都可以加入,她好高興,拿出了像連署的名冊給我們看,還讓我們先看了這個組織的緣起、目的、未來行動 ... 。雖然心理偷偷地質疑這樣的連署有用嗎? ( 和政商打交道除了錢還要有勢力不是嗎? ) ,還是很願意幫這樣的忙,倒是老師很樂觀說:讓愈多的人知道,讓政府不敢一意孤行。



如果可以,歡迎一起加入 全球邵族之友會,雖然心理微落的聲音還是覺得連署並沒有很大的作用,但除了口耳相傳,這是唯一我們的做的能幫上的忙啊 …



加入的方法可以聯絡 空空 小姐:鄭空空 049-2850343 / lucille@url.com.tw



● 「過多的人為破壞、人工建設,大自然會自己去恢復」



看著被七二水災沖毀的孫海橋,大自然的憤怒取代公權力,誰說人定勝天?和海爭地、排擠其他物種,忽略萬物的聲音的結果是土石流,是柔腸寸斷,須不斷修繕的山路,是多少萬人無家可歸!感謝孫海橋的不重建,讓大自然休息,讓萬物生養 ... 。



●如果你已經決定出走到陌生的地方, 就請不要把都市的塵囂帶來



穌斯共農莊,莊主: 谷 先生,道地的布農族,這遍香草園地並不開著大門任人進出,除了要預約, 谷 先生也很隨性看時間迎客,像這樣的日子本來他已不準備招待客人,因為下星期就是兒子的大喜之日!不過 和鄭 老師的交情讓他一口應允下來,我們真幸運,謝謝神 :P



很喜歡穌斯共,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來自 谷先生一家人的手,也因為灌注了那份情,所有的建築變得有生命!沒有巧奪天工,只有簡樸自然,多了份輕鬆,這裏適合懂得珍惜的人。 谷先生講了一個花的故事:曾有客人 ( 中部的美語幼稚園 ) 來這裏辦親子活動,孩子不知道碰碰跳跳把花踏的死光光,孩子的爸爸還在一旁說:「要走好小心不要跌倒喔」 … 谷先生用原住民的心情說:「都市人上山,以為什麼東西都可以隨便拿隨便丟,我們原住民下山,平地人吃一半的東西丟在地上,我們揀了還會犯法。」



和谷 先生一家人在星空下聊天是很舒服的事,平地人和原住民,台北和南投,即便再多地不同點,唯一的共識是尊重,尊重彼此的不同,尊重大自然 … 這裏的擇客門檻很低很低,只要把別人也當自己的家人,把別的地方也當自己的家看待就夠了!這不是很低嗎?



很高興我們是 谷 先生眼中的優良客戶 :P( 還獲得再次來訪特權喔 ^_^'' ) ,曾有一家子來自新竹的人,預約時先問了有沒有卡拉 OK ,聽到這裏沒有這樣的設備,居然很神奇地自己帶了家庭式歌唱設備來,結果 … 歡唱一整夜,他們是唱得很愉快,只有隔壁營地的一群外國朋友,還有 谷先生夫婦徹夜未眠! ( 這算不算丟臉丟到外國去 )



如果你願意走過一片亂石,走過一座看似不很堅固的吊橋,走過佈滿裸岩石塊的河床,走過長長的羊腸河階來到這裏,就請不要把都市的塵囂、喧嘩,還有習以為常的室內娛樂活動帶來,這裏不歡迎這樣的不速之客 .... 這跟登山不談工作,旅行不講商務電話的道理一樣,既然你已經決定出走到陌生的地方,陌生的國度,就請不要把都市的塵囂帶來!



聊著聊著,居然聊到一個嚴肅的問題:「對授獵的看法」。由生態來看,因為授獵讓原本生物的棲息地縮小,林道林立也影響了牠們的生存。由原住民角度來看,傳統以來,他們本來就有這些活動,而他們授獵千百年來都沒有動物絕種,也沒有土石流問題。授獵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現在他們是否還有足夠的傳統規範機制 ( 如:部落長老如律法,他們規定須以可以拿的到的才獵殺,須以可以背回來的才獵殺為原則 …) 。這是 鄭老師的看法,基本上所有人發表的意見也都傾向這樣:授獵本來是可以被接受的,只是要回歸傳統機制,授獵不等於殺生,原住民對授獵前後,動物的處理都有傳統和禁忌,只是這些須要語言的傳承,沒有了語言傳承,這樣的機制已經消失。而另一個是交通,交通的不便讓授獵可以回復到傳統機制,因為不是每個原住民都懂授獵的技巧,都會拿槍往深山跑,交通的不便篩選出傳統的獵人;交通的封斷,讓土地可以恢復,也有助於獵場次序!尊重生命很重要,授獵不等於殺生。



感謝孫海橋沖毀,丹大林道的廢棄,動物在深山裏可以生存。「我們實在是一群很不守法的一群人,所以短期只能用這種大自然圍堵的力量!」這是末了老師下的結論。



● 聽大自然的氣息,聞大自然的芬芳,用心就可以感受到他的力量 ...



大清早,走了一小段丹大林道 ( 約一兩小時的路途 ) ,沿途的五月雪 ( 油桐花 ) ,蟲鳴鳥叫,相較昔日的車水馬龍,份外自在,這一遍地布農語就叫「伊思路瓦」,沒有特別的意思。回到農莊,同學們開 谷先生玩笑,有的叫他莊主,有的叫他地主,只聽他很正經地說:「這地也不是我的,向天借的」。欣賞這個說法,因為向上天借的,所以要更加珍惜愛護不是嗎?





一些資料來源分享:



※ 保育邵族文化 體驗稻米文化的在地傳承與生命實踐

 http://e-info.org.tw/against/2005/ag05040801.htm



※ 邵網站

 http://thao.ngo.org.tw/



※ 邵族館

 http://www.sinica.edu.tw/~pingpu/01/soalian/title.htm



※ THAO

 http://www.puli.com.tw/shou/begin.htm



※ We are THAO

 http://thao.tacocity.com.tw/



※ 近看日月潭

 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mtravel/sun/seed.asp



※ 孫海橋的故事

 http://www.taiwan-mountain.org.tw/db/NewsData/040803135543.asp

山一直都在, 人卻不一定該來

分享一個在社大的登山課程心得

======================================================
山一直都在,人卻不一定該來

提登山?每個人都可以,只要他願意,重裝上山也好,輕裝也罷,並不難,想了想,就以「山林生活」為楔子提筆吧!


真正接觸高山,也只有這兩三年,走過的高山並不多,然而由山學習而來的,卻是源源不盡:山的熱情、溫柔、威嚴,悲傷…。


因為登山,想接觸更多,所以上了社大的山林探索課程,相信只有更多了解,我們才不會處於從前原住民眼中「無知漢人」的角色扮演。

●「今天我們只是遭受到大自然在對我們說:你們做的太過份!」

「光復後45年伐木期,共伐了28萬頃林木,比玉山、雪霸、太魯閣國家公園加起來總面積還大…」


這是第三堂課投影片的開頭,也是遲到的我一踏入教室聽到的第一句話。這些年台灣由伐檜木及其他經濟林物共賺得150億,卻得回頭花了5,000億以上在維持林地植被水土保持等相關工作。「今天我們只是遭受到大自然在對我們說:你們做的太過份!」


這些字字句句聽來感受特別深:曾經自己也很愛原木製品,到隨身攜帶鋼筷鋼匙;北大武的檜谷山莊名為檜谷,卻只剩下一株活的巨大檜木,而高嚮阿邦卻說這已經很好了,在檜山還看不到任何一株檜木呢!


今天人類在這片土地生存不斷開發的同時,應該考慮別的物種需求,否則大自然終會要回他們要的!



●「曾經在七彩湖上看到一條漂流的糞便…」

美麗的七彩湖,曾經又名鹿池,但現在在七彩湖邊露營,取水者若不把水煮沸,鐵定拉肚子,湖泊何罪?聽到這樣的分享好難過,不只因七彩湖是今年預定的行程!上了課才知道紮營要在距水源遠一點的地方,最好在有植被之處,只為不讓大解小解的產物在大雨沖刷後漂回水源地,只為不讓人們有貪一時之便在水源地洗滌鍋盤湯瓢,只為植被有天然淨化作用,至少把排泄物淨化後再排入水源地加速分解,至少讓其他依靠水源地維生的生物們敢接近飲水。

●「歷史事件其實是人類與土地之間的交互作用」

翻開中國五千年來的分合歷史,一直以為是人類時間與空間上的演進:由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一路南移。據調查黃土高原一萬年前還都有植被覆蓋呢!今天為什麼一棵樹都長不出來,連人類都生存困難。過度的使用土地,黃土不斷流失,帝王只好遷都南移到長江流域,而現在長江流域也面臨相同困境。

●登山反思

在山上鹿與熊是天敵,鹿看到熊就害怕,而熊稀少鹿就變多了,山開始怕鹿,因為鹿會踐踏植被,會改變山林的生態平衡。


那麼人和鹿有什麼不同?山怕人就像怕鹿一樣,怕人的登山鞋,怕人的食物,怕人的喧擾,怕人的自私…


不禁反思一個問題:山究竟是有能力有實力才能夠到達,還是每個人都能去的了?登山本來就應有一定的危險,還是完全的安全才是?


於是衍生出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思維造成不同的意見:山該是欄杆吊繩林立,或登山路標增加,甚至高山纜車?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目前台灣官方的作法是流量的控制:入山登記、山屋人口管制,起碼要做到:「至少一定程度讓玉山不會徹底蒙羞」。


只是這些都是消極的作法,根本之道還是唯有觀念、教育的提昇才能完全改變。


只有教育的改變:人民才會意識到怎麼去維護野外的完整及對所有生物的生命權益。登山哪~是一種生態觀念,是態度的改變,豈只有強身練體力?

●Leave No Trace不留下任痕跡

這是生態登山的概念,是山裏的生活哲學-吃喝拉撒。有個朋友說這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嗎?是啊,問題在知道和力行是有差別的,生活中我們常游走在道德之間,「很多時侯我們不是有意殘害這世間美麗的生命,但我們常常就這麼做了」好沈好重的反思…


Leave no trace有七大原則:


1.事前充份的計劃及準備

如果可以儘量避開尖鋒熱門時段,近幾年來登山逐漸普遍,尤其登山旅遊化。不管是跟團或自行組隊,事前的計劃和準備都很重要。


地圖、行程路線的規劃熟悉可以減少對路標的依靠,過多的人為路標對山是一種傷害和負擔。像布農族就以結草為記來作路路標。


印象很深的在走北大武時,高嚮阿景曾說:不要去看里程路標,走著走著就會到了。而裝備的打包更是學問,常在想怎麼下山時和上山的裝備一樣重,公糧行動糧不是消化不少了嗎?這是背包打的不好,還可以再壓縮。


2.在能夠永續的地表上旅行和露營

走在雪山的黑森林裏,領隊堅持「之字型」前進(即便我們有時間的壓力),除了怕雪崩,不走捷徑是對植物的保護,高海拔的植物由於人類到的少,容易生成,尤其陡直的坡地,如果走捷徑直上,那
條路植物會沒有辦法生長;另外,陡直的捷徑對人類膝蓋的負擔相對很重,不論上坡或下切。在此印證了:「對植物對環境有害的事,對人也絕不會有益!」

◎「過去二十年最大的問題,不是舊的營地遭破壞,而是新的營地不斷被開發」。

如果有營地已經遭破壞開發了,那我們就不要再擴大傷害,把破壞的範圍減到最小;若你發現了一個新營地是人煙稀少的,那露營完就把草拉一拉,讓營地回復到原來樣貌,看不出露營的痕跡,以減少後來的人在同一地方紮營。


3.適當的垃圾處理

以前和舅一起去走郊山,老以為果皮啊食物之類可以留在山上,它們分解快不會對山造成影響,一直到後來上山的機會多了,才知道原來「丟果皮」也是有學問的:高海拔的山分解慢,即使是果皮也儘量不要丟棄,中海拔或低海拔則還可以。

 

然而,人為干擾嚴重的地方,即使丟一片果皮對環境都是傷害。

◎山上的排泄物處理

曾經自己也是一個很怕很怕在山上大小解的人,尤其大解,連一條龍式的廁所都沒有的山區,對女生還真是不方便!就因為這樣,在北大武時,吃了很大的苦頭;後來看討論區,山友有個很不錯的方式:帶把小鏟子上山,沒有廁所時,可以選一個土色深一點的地方,再挖一個20公分深的洞來進行大解。土色深(黑色土質)表示這地方分解快。

◎衛生紙分解快?

以前老這樣以為,直到上了社大的課,才知道衛生紙充滿了化學物質,尤其看起來愈白,聞起來愈香的衛生紙。這樣細緻的衛生紙不僅對人類的皮膚有害,也對高山造成深遠的影響,再次驗證了:「對植物對環境有害的事,對人也絕不會有益!」,或者,乾脆用「天然衛生紙」,如:石頭、竹片樹枝、樹葉,或苔蘚植物…等。


聽來噁心,只要想到在衛生紙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不也是這麼做,那似乎就不覺得怪了。除了奇萊南峰的天池山莊外,在北大武的檜谷山莊,雪山的三六九,我都把衛生紙帶下山來了,那時還沒上到這麼一堂課,原因倒不是出自出環境的守護,而是連日來的寒流低溫,上山的隊伍少,廁所乾淨地讓大呆不捨得丟下一張衛生紙罷!


現在知道了衛生紙的可怕,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分解,尤其有香水的那種!

◎環保的天然洗潔劑

吃完了飯,鋼杯鋼碗怎麼辦?在天池,我們用水沖了一下再擦乾;在七卡和三六九,有經驗的夥伴拿出黃豆粉來洗滌,原來不只有茶粉可以用,黃豆粉也很好用呢!這是萬能可分解的天然肥皂,緊急時
還可以當食物充飢。


4.將你發現到的任何事物回歸原狀

「有一個人在古道撿了個甕回去,因為新奇想收藏,從此惡夢連連,甕的主人要求他把甕歸回原處。
後來,他託了朋友把甕放回原處,從此不再受惡夢騷擾。」你相信嗎?

在野外發現的任何東西,請保留你發現它們時的狀態,豈只在山裏,海邊的石頭、星沙,貝瞉…都是!

曾在高山上看到應該不屬於那裏的狗,原來該是有人養的吧!「狗在山上吃雛鳥的狠模樣,一直深植腦海」講師這麼說著。


在富陽公園上自然觀察的課程,講師提及「我曾在這裏看到小白兔,很難想像他怎麼在這裏生活?」
是啊…所以我們該避免引入或帶進外來物種。以免他們改變了山林裏的原有生態。


5.將營火的影響降到最小

「營火的溫度中心超過1000度,生過火的地方土壤徹徹底底地死掉」不論能高古道的白木林,或雪山的白木林,這除了是火燒山之後的產物外,留給人類的不只有鏡頭下的賞心悅目,枯木就算死了、枯了,在大自然生態還是有很大的庇護作用!


6.尊重野地的生命

在野外,請千萬不要餵食野生動物,這不只尊重他們,也是為了維護他們的自然生存能力,他們一旦吃了人類的食物,不再去覓食,將影響他們未來的生存能力,愛他們就請遠遠地看他們就好!


傳統授獵和現代殺戮有何不同?對原住民朋友而言,授獵為糊口,拿的到的才獵殺,他們相信多取必遭受懲罰;而殺戮可能只是一份快感,技能的展現,但這樣的快感卻可能改變了生態,改變了一個物種的繁衍!


7.尊重其他旅行的權益

好比在山屋中,若需要在大半夜起早攻山頭者,別忘了尊重其他當在休息中的山友,不論整裝、收拾,或開火,請放輕動作和聲音!而在山林小徑中行走,除了旅者,還有這片野地的原生住民們(所有動植物),所以請尊重大自然的聲音!


每一種行為背後一定有原因,卻不一定是合理的藉口,台灣是一個很美很美的地方,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是我們配得這樣的地方嗎?


民粹抬頭很多人用很多方法來表示「愛台灣」,其實愛台灣不難,舉手投足間輕而易見(自然幌子也容易被戳破),北大武下來下到近登山口時(約1800尺左右),不用看路標就知道近登山口了,因為
地上吃完的黑糖塑膠包裝紙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垃圾,體力透支的我沒力再一一撿起,只是我知道有山友常常一日單攻,變成北大武的義工,幫他淨身。

「如果愛他就不要傷害他」這些真的需要教育來當托手,托住自私的背後,學習如何去愛、去尊重生命萬物,一個很資深的山友(紫秋千)在「走過南華山」中說:「山一直都在,人卻不一定會來」,
大呆大膽改寫了這一句話;「山一直都在,人卻不一定該來」!也許山也該有迎客的選擇權?

 

 


2005 by bigfool

大呆的地球日

從小就跟著爸媽上來台北, 所以「我家門前有小河, 後面有山坡」這種歌詞的意境是從未領受過.

頂多我家門前有水溝, 後面有陽台吧~

直到上高中時去了趟溪阿縱走, 開始愛上山, 愛上那種「回首來時路, 遠眺目標

行」的滿足, 愛上呼氣, 吐氣, 一呼一吐之間的平衡.



從夏天到冬天, 從熱帶到寒帶, 從都市到淨土



後來, 跟著酷愛健行, 腳力一等一的大舅走郊山, 再來上玉山, 奇萊南.... 像是上癮竟不能自拔;

我一直在想為何堅持今年要走五座以上百岳... 直到大病初癒的某天突然給我想通了:

今晚好不容易有力氣看看網站, 又看到假期後的合歡山6噸可怕的垃圾, 這些都是不請自來的;

再想到去年該死的張景森先生提出高山纜車計劃...



原來自己害怕的是: 一步一腳走上山迎接你的不再是巍巍青山, 暟暟白雪, 而是鼎盛人煙, 攤販小吃,

另一個夜市, 一個高山都市.



不知道走上去的人有多少人有環保概念, 不過我身邊的人都知道要把垃圾放回自己的包包帶下來,

既然來時已是一身裝備, 走了也不差這些空袋的重量.



在「觀光也民粹」中一句話「面對新中橫, 國民黨至少懸崖勒馬, 對高山纜車, 民進黨呢?」



突然天外飛來一個念頭:



如果以後我的孩子, 我們的子孫, 再也沒有眼福看到玉山, 雪山, 南湖大山(這些都是計劃中的纜車線路)的絕色,

那我要好好地幫他們看一看;



如果以後打開電視, 只有一堆嘴巴只會說著愛台灣愛台灣的政客, 的戲子, 那我要好好考慮移民這件事;



這像極了毀滅二十八天裏被隔離的居民, 更慘的是我們還在其中不停地不停地被洗腦:

台灣的武力有多強, 台灣的軍備有多好, 台灣在世界有多舉足輕重...



既然那麼重視觀光, 那麼重視文化, 為什麼為了政治, 輕輕鬆鬆就把古根漢犧牲掉?





我身邊的許多朋友都不愛這種辛苦的事: 大老遠揹著至少10公斤以上的登山包包,

到一個沒法子洗澡, 沒有自來水上廁所, 沒有垃圾筒, 沒有洗碗精, 更惶論半夜兩

三點時就要起來摸早黑出發, 這些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苦差事?



所以他們尋找其他適合自己的方式: 定點渡假, 五星級渡假. 他們未必在意「要揹著重裝趕早上山去」,

我承認「身為台灣人一輩子一定要登一座山, 這座山就是玉山」這句話很誘人, 但 so what?

如果只是用快速攻頂的纜車上了去, 那這句話不久就不再誘人! 物以稀為貴不是嗎?

登山的人都知道攻不攻頂並不是很重要, 因為「一路走過, 已經得到要得的東西了」, 那是文字無法描述,

無法言喻的! 也許是視野, 是心田, 走上山的同時, 好像蛹蛻變成蝶, 捨了舊的東西而擁了新的能力.



我們的上上上一輩古早祖先不就是這麼過來的, 台灣有四百多條古道, 其中很多更是因為通商的原因!



在加拿大時, 坐了幾次高山纜車, 膽小的我由不敢坐到敢坐, 回來後我也曾想如果台灣有高山纜車多好!?

這種想法很快就被自己打破了, 並不是多愛徒腳走上山. 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不適合,

不適合為了假觀光產業之名, 行破壞之實! 神能給予就能收回!

不適合在民智未開時, 做超過它能給予的!

如果這片福爾摩沙是神所賜, 它就有權把它由不愛惜的人手中收回!



可以想像有些留過學的人大頭症特別的~嚴重!! 教育- 非要改的像次殖民地一樣!

環境- 也要造的十分西化不可. 可憐的還是百姓





走在內湖的龍船岩時, 一等一的視野, 讓我醉心不已, 正當沈醉在其中時, 低頭一看, 夾縫中淨是保特瓶!

才標高300公尺, 而這些保特瓶可能一躺就是一百年: 超過你我的歲月~



我們的子孫好可憐, 我們這一代考古可以挖到先人的智慧結晶, 文明遺跡; 那他們呢?

未來的博物館竟是陳列各式各樣的「保特瓶」?



思緒在急與不急之間, 竟也緩了下來, 我算什麼? 充其只是這空間這宇宙的過客...







在找一些資料時, 看到這篇文章很讚很讚.... 和大家分享之.

「西雅圖酋長的宣言」資料來源來自摩尼討論區

http://bbs.moninet.com.tw/board/topic.cgi?forum=33&topic=207&show=75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曾經一起共事的開放式教育老師Shakuntala問我要不要去一個研討會,一看,噢!是基督徒的活動,再看到主題「生命教育」,是我想了好久課題,雖然那時並不能明確地描述生命教育真正的意涵,只是直覺地贊成生命教育、品格教育應該優先於認知教育,就這麼偶然的機會參加了第一屆兒童生命教育專業人員研討會。那是一整天的行程(由早上8:30到下午5:00)。



參與研討的人員都很棒-我們用很輕鬆的心情,很嚴肅的態度看待這一場研討會,由開場到末了,完場的到席率,在場人員眼角不經意流露的感動,若有評分,幾乎滿分吧!



好想和大家分享這樣的感動,如果你願意安靜下來在神創造的萬物當中警醒:



●講題一:從生態角度看生命/ 趙榮台博士主講(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



這是再一次聽生態學的分享聽到落淚…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間交互關係以及研究生物彼此間交互關係的一門科學,這英文字的開頭”eco-“希臘文意思是「住家(house)、環境(environment)」,所以生態學是探討個體與整體(住家概念)間關係。在公廁中小便池周圍常有尿出來的尿,回到家中廁所,為何不會看到溢出來的尿,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公廁當作住家!



以一個網站(http://micro.magnet.fsu.edu/primer/java/scienceopticsu/powersof10/)來說明生態學上所謂空間尺度,圖片由從距離地球1,000萬光年(即1023公尺)看銀河系開始,每一張圖都比前一張圖縮小1/10看來銀河系,到了距離地球100萬公里(即109公尺)終於才可以見到小小的地球,圖繼續縮小到10奈米(即10-8公尺)時,還可以看到DNA。這表達了空間尺度也表達地球這目前已知唯一生物圈的住家概念。我們所以能舒服地呼吸、吃、喝,是因為數百萬種生物體和數百個過程運作維持了一個可以生存的環境!



然而生態學告訴我們:所有的生命都仰賴它們有生命無生命的環境,因此我們的住家需被保護,我們可以開發,只是開發時要去注意周圍的弱勢團體,也許我們不懂,但生態學會告訴我們會提醒我們。有一個學者Edugene E. Odum認為:人類其實是生物圈的寄生者,寄者者和牠寄主之間的互動會彼此調整,直到達某種平衡的共存關係,所以在沒有外力干擾並有足夠的時間下,寄主會發展出扺抗力,而寄生者也會減低其毒性以建立共存;所以人類寄生者想繼續在生物圈存活,必須大幅減少廢棄物,減少資源破壞,以降低我們的毒性,否則我們必如同惡性腫瘤一般,終將毀滅我們的寄主!

台北植物園曾經有一隻五色鳥,在路旁一顆樹洞作窩,所以吸引來了各式人馬,每個人都想看這隻五色鳥,每個人都來看這隻五色鳥,最後五色鳥被迫棄穴而逃,但每個人都拿到了照片。



再想想無尾熊是不是生下來就該到台灣來被人看,為何我們不能到澳洲去看牠,貓熊也是。有沒有看過一條河是直的?但我們人類偏偏要把河截彎便成直的,之後的問題很大。造林的問題也是,那個地方適合造林都和它周圍的環境有關,不是一昧的造林把用不完的年度預算花光光就算了。生態學的階層概念:由個體生態學、族群生態學、群集生態學、系統生態學,到地景生態學,每一相鄰階層是互相影響約束的,生態學告訴我們:個體總有結束的一天,族群、物種也是,死亡是生命過程的一個節點,唯有在下一代的更新上找到一條活路。



在生態學中,我們有這樣的看見:



☆每一物種都可以找到好的地點和差的地點生存

☆群集可以在擾動之後反彈

☆生命有限不能無限擴張

☆族群可以不斷成長但有其極限,否則一定會在超過環境負荷下崩潰

☆生命是流動的路

☆生命是有機體,會複製,會繁衍,會再生

☆生命是跨越個體

☆生命是能量的匯集

☆生命是網,成員之間有關係







「每一個物種對他的環境都有不同的需求,但因人類的界入,改變了他們的需求」在趙博士的分享中,人在宇宙中再渺小也不過,卻因著上帝而昇高,但昇高的同時卻忘了創造主,忘了萬物共榮。特別的緣份,踏入開放式體制外教育系統半年,有數不清的經歷:第一次手捧著鍬形蟲,這才知道原來可以由牠的角長短來判別牠的性別;第一次知道蛾和蝶原來大不同在那裏;第一次把受傷折翼的蝴蝶由捷運手扶梯上搬到屬於牠的花圃...主耶穌告訴我們要回轉像小孩,多麼奇妙的機會藉鏡孩子,讓自己成長被宙宇的愛圍繞,這是「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去驕傲,存謙卑」。





●講題二:生命語言揭新局/ 張南驥博士主講(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



在張博士分享中,有另一種看見:以前大家都排斥建構式數學,說建構式數學不好,還是九九乘法管用。他告訴我們生命要能Self Renewal,只有烏龜才會走到終點,孩子要的是休閒是Re-Creation,不是電腦不是才藝。鴨子用第一眼目光來判定誰是牠的媽媽,而我們給孩子的卻是download,memory everything,期許儘可能像CPU一樣fast,這一代的孩子,我們只給他們享受,而沒有給他們驚嚇。我們的教育最大的敗筆「在18歲就把孩子弄的什麼都沒有興趣了」。從Genesis(創世紀)到gene(基因),從generating(創作)到generation(世代),我們要有基因教育的下一代才能活出豐盛的生命,要為有翅膀而會飛的愈高愈遠的下一代著想!



很學術的講題,很奔放很自由的講法。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想像小時候,恨不得回到孩童時期,卻不停地要我們的孩子在小時候像大人,帶著大人的忙碌與緊張,有著大人的樣式?





●專題:彩虹生命教育計畫/ 陳進隆先生主講(台灣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秘書長)



這裏面有陳先生和一位彩虹媽媽(生命教育志工)的分享,告訴我們的孩子「世界上真正的偉人不是愛因斯坦不是國父,是知道如何將愛分享給那些在生命中求生存的人」,這不只是見證,只有對生命有深刻體認和清晰的理念才有這樣的分享。原來在孩子人生路上可以陪伴他一輩子,讓他帶著走的是人生信念,生命教育幫助學校對孩子作靈的教育,讓孩子們有機會和創造主相遇,以面對生命的源頭,讓孩子渴了這樣的生命活水,就永遠不渴。





●講題三:如何落實生命教育-學校大門的開啟 陳碧蘭牧師主講(台中蒙恩中心)



師大黃迺毓教授「生命之所以美好在於我們正確的認識他,而非誤解他,生命教育之所以重要在於他只能被引導,不能被灌輸」,生命教育的內涵就像一座金字塔,最底層是生計(Ability),頂端是生命(Belief),中間是生活(Character)。在最下層是需用的滿足,這時要依靠神;中間那一層要求神的義要像神;最上層要求神的國要愛神,而這座金字塔並不是按著順序完成,而是靠著主耶穌來整全,而是視需求來滿足。做志工之前自己要先被破碎,對投入生命教育的同工是一個成全,一個文化宣教士。



靈的教育很重要,信主以後這樣的認知更明白,因為他傳達了生命信念。





●講題四:幼兒生命教育實證研究



-與幼兒共享生命教育的喜悅/ 蘇黃美菊老師主講(台北市立松山國小附幼教師)

-幼兒與上帝的關係/ 蕭志真老師主講(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



蘇黃美菊老師的分享,在幼稚園實施生命教育以「分享理念」及「動之以情的體驗活動」為主,他分別以幾本圖畫書為例:



<但願我是蝴蝶[註1]>告訴我們不要在乎別人的批評



<我不知道我是誰[註2]>則說明了一個人自我概念(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和別人有什麼不同?)愈清楚,可以使他的人際關係變得更好。



<老大與小黑魚[註3]>分享具有老大領導特質的條件



一連串的研究下來有這樣的省思:



☆在進行生命教育教學活動時,要充份掌握住「生命」的精義,而不至落入只教導做人道理的品格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種撒種工作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教育



蕭志真老師則是分享他的論文:幼兒與上帝的關係。這是以一對一訪談30名幼兒(約五足歲)來瞭解幼兒心中的上帝。幼兒的單純讓他們和上帝很親蜜,而上帝也樂意讓尋求他的人感受到他的同在。有上帝的同在,帶來生命的豐盛,讓幼兒有機會從小接觸認識上帝,是生命教育值得做的地方。







●講題五:談圖畫書中的生命/ 郭恩惠小姐(台灣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研發主任)



●講題六:圖畫書中的生命價值觀/ 劉清彥先生(兒童文學創作者、專業翻譯寫作)



郭恩惠小姐和劉清彥先生都利用圖畫書和我們分享,但由不同的角度切入,前者以綜覽方式帶到,後者則是讓我們身歷其境的回到孩童時期的聽故事時間。



<野獸國[註4]>

讓發脾氣生氣的孩子知道喔原來發完脾氣終會回到原來的我,當我們生氣時就出發到野獸國吧



<奶奶的時鐘[註5]>

教我們把時鐘拿掉後,轉而更注意周遭和時間關連的事物。



<艾瑪畫畫[註6]>

讓孩子一下子把時間拉的好遠好長,也許聯想到自己爺爺奶奶的生活和心境;也擴展了孩子看待生命的眼光,孩子會思考自己的未來自己到了年老時該做什麼?可以做什麼?生命的議題常常不是只有愉快的事,而要如何幫助孩子去看待生命中不愉快的事,才是思考的地方。



<感恩之門[註7]>

「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把遇到的難處當成磨煉,像感恩之門的老爺爺沒有因為烤壞了的火雞而埋怨老奶奶,也因為烤壞了的火雞,他們過了一個更豐盛更不一樣的感恩節。



<Someday a tree[註8]>

在思考不同物種間的關係,大人往往用本位主義來看待。很多時侯我們不是有意殘害這世間美麗的生命,但我們常常就這麼做了。除了點出環保問題,Someday a tree也告訴我們尊重每一種生命的存在,他們可能遠在你我出生之前就存在,即便你我安息回天家,他們都還會在那裏,我們憑什麼決定他們的生存?





末了,劉清彥先生很剛好地用了「Someday a tree」作結束,剛好和一開始的「從生態角度看生命」呼應,這是一個很長遠很長遠的功課,不能急也無法急,但可以由自已開始,如果我們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如何見證生命?



----------------------------------------------------------------------------





註1<但願我是蝴蝶>文/詹姆士‧荷奧;圖/楊志成;譯/黃迺毓



一隻被青蛙嫌醜的小蟋蟀,不想出去洞外玩,也不想唱歌,而希望自己是一隻美麗的蝴蝶。不論誰安慰他、規勸他,都沒有用。彷彿他是全世界上最醜的昆蟲,無論誰也比他強一些,就這樣一直沉溺在自憐自艾的憂傷裡。

其他的昆蟲都努力的想說服蟋蟀,「當蟋蟀也不錯啊」、「不要在乎青蛙的批評」、「你也有你的優點」…。這些不痛不癢直接論斷是非的話,果然蟋蟀是一句都聽不進的,只有老蜘蛛以自身的經驗巧妙地帶領小蟋蟀能夠真正接納自我,認同自己的美。





註2<我不知道我是誰>文/強布雷克;圖/薛弗勒 譯/郭恩惠



達利B有好多煩惱:他是誰?他住在哪裡?他吃什麼?他通通不知道!他最煩惱的問題是:他的腳為什麼那麼大呀?還好,這個問題沒有煩惱他太久;當可怕又冷酷的潔西D出現在森林時,他的大腳丫可幫了大忙呢。不過,他還是搞不清楚他是誰!





註3<小黑魚>圖文/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譯/張劍鳴



小黑魚「Swimmy」原和一群小紅魚快樂地住在大海裏。可是有一天,他的夥伴們被大魚一口吞盡,只有小黑魚幸運逃離。雖然一下子變得孤獨與無助,但小黑魚並不退縮;反而勇敢地面對逆境,讓他有機會去見識悠遊的水中生物。雖然海洋世界充滿驚奇,卻也危機四伏;但他並不躲避,再次憑著他的機智與勇氣,想出「妙招」,帶領著其他小魚夥伴,一起享受奇妙的深海之旅。最後,小黑魚當上「大魚的眼睛」,作者如此巧妙的設計,實令人讚嘆!





註4<野獸國>圖文/莫里士桑塔克;譯/漢聲雜誌



一天,阿奇穿上了野狼外套,在家裡大撒野,結果惹火了媽媽,罰阿奇到房間裡,並且不淮吃飯。於是氣呼呼的阿奇就乘上了小船,漂流到了一個住了很多野獸的國度裡。在野獸國,兇巴巴的阿奇,成了最棒且最野的野獸國王,怎麼胡鬧都不會有人管他,不過,大鬧過後,心平靜下來,覺得還是媽媽比較好,於是他決定離開野獸國,只是這下子,換野獸們生氣了。回到了家中(其實是睡醒),不見媽媽,倒見熱熱的晚餐擺在桌上,果然~世上只有媽媽好!





註5<奶奶的時鐘>文/潔若婷‧麥考琳;圖/史蒂芬‧蘭伯特;譯/劉清彥



奶奶家有個壞掉的老爺鐘,小女孩好奇的打開時鐘想一探究竟,卻發現裏面只有一把傘、一根拐杖和一幅畫像。小女孩跟奶奶說,她應該把鐘送去修理。但奶奶說,她可以用很多方法來計算時間。像是用心跳計算秒鐘,一分鐘足夠讓想一件事並且說出來,一小時差不多是洗澡水變冷的時間。不但如此,奶奶還能從每天的活動來判斷今天是星期幾。在一個月當中,月亮會有圓有缺,潮汐也會有變化。季節很容易分辨,從奶奶的白髮和臉上的皺紋就能判斷年歲,還有,也可以用生日、朋友、你擁有的東西,或是你記得的事來計算一生的時間。整個宇宙就像上緊發條的時鐘!時間的概念其實大得沒有辦法放進任何手錶和時鐘。





註6<艾瑪畫畫>文/溫蒂‧凱瑟曼;圖/芭芭拉‧庫尼;譯/柯倩華



艾瑪雖然有很多兒孫,卻都不在她身邊,所以她多半都是獨自一人。孩子們為了慶祝她七十二歲生日,送給她一幅畫,畫的是艾瑪成長的小村莊。艾瑪覺得那幅畫很美麗,可是她在心裏對自己說:「它一點都不像我記得的樣子。」艾瑪天天看著那幅畫皺眉頭,終於有一天,她拿定主意去店裏買了顏料、畫筆和畫架,開始按照自己的記憶畫她成長的小村莊。沒想到這麼一畫,艾瑪的畫筆就停不下來了,她完成了好幾百幅畫,也不再寂寞了。





註7<感恩之門>圖文/黛比‧艾威爾;譯/劉清彥



感恩節到了,一個移民家庭正忙著準備他們的感恩節大餐,這將是他們在自己的餐廳中度過的第一個感恩節,大家都期望這會是個完美的節慶。一切都準備就緒了,就在這個時候,兩個陌生人走進他們的餐廳。誰忘了把門關上?….孩子們要把他們嚇走,奶奶可不這麼想,於是,不速之客就成了他們的座上賓。





註8<Someday a tree>文/Eve Bunting;圖/Diane de Groat



愛麗絲家旁有一顆好大好大的樹。爸爸說從哥倫布時,樹就在這。愛麗絲最喜歡和媽媽,和牧羊犬一起到樹下野餐並說故事。可是有一天大樹生病了。他不停的掉葉子,而且葉子變得又黃又乾。連「樹醫生」來看,也說我們的大樹沒希望了!媽媽和愛麗絲還有許多人非常難過。有一天晚上,愛麗絲偷偷跑到大樹下,種下大樹的果子。她想:「有許有一天其中一粒果子也能長成一顆大樹!」?